Quantcast
Channel: 后素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4

◎情人城市

$
0
0



情人城市

 

 

散文集《泅渡》完稿。我执意要在上海的出版社出版她。就似把一件于自己而言非常重要的事托付给一个感情深重的人,我要把自己泅渡于时光之河中完成的一部文稿,托付给一个感情深重的城市:上海,我的情人城市。

陈丹燕曾经写过:“上海是个充满了冲突和生活的大地方,每个人表达出来的,都是他自己眼睛里的上海,他自己生活经验和世界观中的上海。”那么,我眼里的上海呢?

我曾两度在上海度过半年以上的时光。这是除了长春之外,唯一一座我停留过那么多时光的城市。

2007年11月,我作为吉林省派往上海挂职锻炼的十名干部之一,到浦东新区张江集团挂职锻炼,在那里度过了半年时间。那段时间里,我在上海工作、生活,体验这座城市、渗入这座城市,并且和这座城市里一群优秀的人相识、相知、以致成为一生一世心心相通的朋友。

一转眼近十年光景过去,有时忙忙碌碌中,以为有些事已经淡忘了。却经常在某个不经意间,忽然闪现出那么清晰的一幕幕场景和镜头。那个欧式风格的办公楼群,楼前小巧精致的小桥流水,春天时楼前花树悄然绽放的清香花朵,那个冬天里的轻雪、细雨……我不无冒昧去找集团的刘总谈长春高新区和张江集团合作的事情。和至今已情深款款的蜜友W因文字相知,一起并肩走在春天的风里,那风吹起我们的长发,把我们低低的细语送出很远。恍惚中会听到许多朋友觥筹交错之间尽兴的谈笑,隐约有人唤我:张江的唐姑娘。

第二次长时间在上海停留,是从2013年的3月开始。先生确诊为癌症晚期,我到上海陪护治疗。在之后近两年的时间里,我往返于上海与长春之间,也颠簸于痛苦和悲伤之间。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了我临时的“住所”。我几乎熟悉医院旁边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餐馆、每一个超市、每一个小店,不知有多少次,我穿行在那些街巷里,去取外卖、购买各种护理和生活必需品,也借机在短短的路途里纾解自己的情绪。近两年时间里四季更迭,但于我而言,似乎只有阴冷的冬季。而中山医院那么多医护人员在先生治疗过程中所给予的力量、温暖,无疑是冬季里绚烂的阳光,令人时时感受到安慰和支撑。一转眼也已过去了这么久,但在那段最痛苦时光里结下的深厚情谊,也一直在,虽然遥遥远远不能常相见,但微信上的一个点赞或一句问候,就把悠悠长长的情谊,真切地牵起。

行走在红尘之间,越来越相信“缘分”二字。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城市,有许多难以说清的因缘巧合。而我与上海,这座人人眼里的钢铁城市,或者是由于我在那里体验了人生从没有过的喜悦、快乐、提升和从没有过的悲伤、痛苦、无助,这一切情愫糅合在一起,竟构成了一份难以表述清楚的情缘。于是我唤她为我的:情人城市。

 

走过国内的许多城市,但始终觉得,堪称“美食之都”的,的确还是上海。浓油酱赤的本帮菜本已独树一帜,令人一食难忘,更何况上海以一种开阔兼容的胸怀,承纳了那么丰富多彩的世界美食。在上海,无论你想品味哪种风格的美食,都肯定有这世界上最地道的店在等待着你。好店大多不张扬,有的是隐身在小巷不起眼的地方,你若不认真寻找,便会错过。或者有时你沿着一条逼仄的楼梯信步而上,推开一扇很古旧的木门,会蓦然发现一处别有洞天。

在上海挂职期间最念念不忘的是位于汾阳路上的仙炙轩。其实仙炙轩留下来的记忆绝不是美食那么简单。汾阳路那里有很多奇巧之处都隐藏在高高的院墙和高大的法国梧桐荫蔽之下,仙炙轩也不例外。第一次去时是夜晚,华灯初上,通透的玻璃墙在灯光映照下,恍若一座从海底冉冉升起的水晶宫殿。坐在二楼临窗的位子,看到院子里的喷泉,从一个欧洲女子的塑像之上轻盈流下,喷泉上有一简单小亭,小亭四周是馥郁花树。虽是秋末,却依然郁郁葱葱,间杂着小巧的白色花朵,在清风中微微摇动。正走神儿,有训练有素的侍者来低声询问,体贴地帮你放好衣服和手包,因见你是初来,便翻开菜单给出他的建议。

一日在巨鹿路上闲逛,逛得累了,信步走进路边的新都里无二。只见一条羊肠小道径自弯转,小道旁是婆娑细竹,曲径通幽。门口没有招牌,甚至光线也很暗,门口设有机关,如果不了解,连店门也难以进入。由老厂房改造的餐厅空间非常开阔,坐在二楼望下去,可以清楚看见厨房里的大厨们在有序忙碌。这里号称上海最精致的日本料理店,最出名的,是整个餐厅的纯工业风格,是料理师呈上的日本现代料理。料理上桌,灯光如同剧场里的聚光灯,刚好照在精致料理上,让你不由得胃口大开。

上海除了这些时尚料理店外,还有许多老上海味道的小店,更是韵味十足。曾去过徐家汇附近的乔家栅,那里的食客多是怀旧的老上海人,餐食也都是老上海味道,连服务员也穿着旧时国营饭店的白色店服,让你恍惚间有穿越之感。还曾特意赶去闵行的七宝老街,只为那里的老街汤圆。去的那日正是元宵节,老街上人满为患,汤圆店前更是排了一条长龙。耐着性子排到了,才知因元宵节客人多,只卖生的汤圆,要吃煮好的,需待节日过后才行。远巴巴地跑了一趟无获而返,自不甘心。几日后专程再次驾车前往,到底是过了一次老街汤圆的瘾才算罢休。第一次知道汤圆还有那么多种做法,除了传统的五仁、黑芝麻馅之外,还有蔬菜、花生、猪肉等等,即使一种只品尝一个,也已是杯盈钵满。

一直记得先生患病期间和来探望的哥哥一起去Casanova,一家许多时尚旅行书籍隆重推荐的意大利餐厅。由一幢花园老洋房改造,红蓝色调装饰,木质楼梯,老板兼大厨Fabio说,Casanova就是要为在上海的意大利人和喜爱意大利菜的上海人,营造出家一般的氛围。我们去时夜已很深,食客却依然济济。老外很多,当家菜芝士薄底披萨漫漶着特殊的香气,还有带着浓郁奶油味道的龙虾意面。我和哥哥低声说着先生的病情,窗外正下着雨,那雨滴渗入到秋的深处,也一滴滴落在不堪其痛的心头。一场倾诉之后,婆娑清泪终化作烛光下的安静。夜渐渐深入,窗外有隐约车声,生活,还要继续。

 

 

一直觉得,所谓的上海韵味,是老上海的韵味。

一个夏日中午,应邀去一位朋友家,就在思南公馆附近。朋友的外公是旧时的银行买办,在思南路旁有两栋小洋楼,解放后大部分被政府没收。如今他和妻子两人居住在其中一栋的四楼。经历了近百年时光的小楼,刻着清晰的岁月留痕。阳光照在旧的板式楼梯上,令人恍惚间似是回到了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我开玩笑说,应该穿上旗袍和绣花鞋,那感觉才是对了。

陈丹燕曾经写过: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下午时候,趁上班上学的人都还没有回来,随意从上海的商业大街上走进小马路,马上就可以看到梧桐树下有一个个宽敞的入口,门楣上写着什么里,有的在骑楼的下面写着1902,里面是一排排两三层楼的房子,毗邻的小阳台里暖暖的全是阳光。深处人家的玻璃窗反射着马路上过去的车子,那就是上海的弄堂了。

在上海期间,我最喜欢的就是在梧桐树密匝的小马路上漫无目的地信步。巨鹿路、武康路、绍兴路、长乐路、东湖路……浓郁的梧桐树背后,一座座幽静的花园里,风格迥异的小洋楼若隐若现,诉说着曾经的沧海桑田。一条条小马路上空梧桐如织,低调奢华的雍福会、略显破败杂乱的深巷、路边大气疏朗的店铺、幽静马路上有少年骑单车轻快驶过、自家烘煎的咖啡店已亮起暖暖灯光……上海这座城市的味道,真的需要足够的时间,慢慢品味。

新天地早已不复是当年的石库门,但依然保留的青砖步行道、清水砖墙、乌漆大门和悠长弄堂,还是可以让你寻到当年老上海的痕迹。如今,摩登和时尚已装进了石库门的老瓶里,酿出的味道既怀旧又新鲜,更让人欲罢不能。我曾经和导师以及“亲生闺蜜”W、文雯一起去新天地的“透明思考”吃时尚西餐,四个人在古旧的弄堂里漫步低语,古雅的氛围揉进情感的记忆,更显悠长而美好。

曾经慕名去位于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是著名摄影师尔冬强开设的书屋。汉源不大,亦不张扬,和低调古朴的绍兴路浑然一体。安然、静谧是他们共同的气质。走进书店,浓浓的书卷气扑面而来,主人精心选择和收藏的各种书品,静静站在书架上等待着自己的知音。狭长的阅读厅除了书香气,还伴着咖啡的香气,从阅读厅往里拐,又是别一番风情,老式电风扇、老式电话机、老式留声机、老式钢琴、老式眼镜、老式茶具、老式台灯、老式钟表、古董陶瓷、老式匾额、牌位、香炉、花瓶……老式上海就这样以这些什物为载体,赫然地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只想沦陷在这间书屋的沙发里,和时光一起,回到旧日的上海滩,体验一下当时的风情与风华。

 

 

曾经看过一个访谈,一个叫潇湘的生活在上海的福建人说:上海最大的吸引力是繁华中透着一丝疏离,活力动感又带着几分醉生梦死。真正的上海,既体现在陆家嘴金融区的锐意进取中,也体现在思南路、新华路那些市中心老马路的幽深静谧里。

确实如此,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是多面的,古典与时尚、国际化与中国风、传统与现代……诸多元素通过不断融合达成创新,使上海具有了不断更新着的独特魅力。

在上海,喜欢在夜色里转一转幽暗灯光下的特色小店。无限创意在一个个小的物件里不经意地漫漶。她们是这个城市优雅气质不可或缺亦无可替代的组成部分。

说起传统与时尚的融合,田子坊当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标志符号吧。走在田子坊的老式弄堂里,犹如穿行在一座古典迷宫里一样。头顶有老住户晾晒的衣服,下面则是一家家时尚小店和时尚餐吧。创意陶瓷令你爱不释手,还有印巴风格的小店,从印度香到色彩绚烂的描金沙丽,从干草编织的落地灯到手工纸质挂历,每件都令你流连忘返。还有炫炫的玻璃工艺品和静静的银饰,那样自然地搭配在一起。泰迪熊主题餐厅、东南亚风情餐厅等各色餐吧林林总总,还有便所餐厅,让你实在眼界大开。上海时尚、亲切、温暖和嘈杂,就这样立体地呈现在眼前。

有个叫冰猫的上海人曾被问到,如果用一张照片来表现上海,觉得应该是怎样的画面?他说:老式弄堂里石库门黑色的大门大都紧闭着,偶尔有一辆自行车停在门口,抬头可以看到繁杂的电线和居民家晾晒着的衣服。在弄堂口却有一家小清新风格的咖啡馆,透过天蓝色的门和大大的玻璃窗,可以看到里面大多是沙发和各种靠垫,让这片狭小的空间显得安静而温暖。

曾经在夜色中去过上海作家协会旁的玛赫咖啡馆,像极了旧时大户人家的书房。有古旧什物,有幽暗灯光,邻家女孩样的女子凭窗而坐,静静地读一本书,年轻阳光的服务生殷勤周到。月光洒进来,清辉漫涌。我也坐下来,那一夜的咖啡很暖,思绪翩飞成白色羽毛的鸟儿,栖落古旧窗棂。随意一翻,看到菜单上的清新小语: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快乐着我的快乐,是否能狂舞一曲,让快乐溢满你的指尖和脚趾,而不是告诫我们,要小心翼翼,要现实,要牢记做人的局限……一丝文学的浪漫,瞬间漫延开来。

据说在上海的文艺小青年心中,渡口书店简直就是一个标志性招牌。这个招牌十分招摇,座谈会、读书会一茬接一茬地办着,店里的咖啡香一缕一缕地温暖着进店的客人。

于是慕名前往,在巨鹿路浓郁的树荫间找到那个不起眼的店门。走进小院,中间有一张木质长桌,正值秋季,有落叶做客其上,无意散发出一种文艺气息。书店的招牌竟是一张简单不过的白纸,在看似简陋里,透出一种底气和自信。渡口的书,都是精挑细选后的读本,一张张素净的书皮,透出主人的品味与坚持。从书架上随手选一本书翻看,时光就这样安静下来。

M50创意园区近些年名声在外,夏日的一天,前去拜访。创意园依然是安静的,进门位置并不张扬,门口的咖啡馆总放着最为闲适的音乐。信步走走,才知道这里集聚了那么多个性张扬的独立画廊,不同类别的创意工作室,作品极富张力的摄影工作间,尝试融合多种元素的音乐工作室,富有内涵的书店,独特设计的个性服饰品牌,彰显个性的建筑设计公司……各个小店的主人们都安静而从容,并不急着出售他们的作品,倒更像是等着与某个知己的邂逅,不急躁、不勉强里,有着一种让人敬重的从容自信。

 

 

那日我在朋友圈里说要写一篇关于上海的文字,题目就叫《情人城市》,L很快留言道:“有情人在上海!”虽是玩笑话,但说起和这座城市的情缘,终是离不开和这座城市里许多人的情缘。

W是我的“亲生闺蜜”之一。和她的相识,是缘由2007年到上海挂职。到挂职单位报到,部门经理告诉我,带我的新老师就是她,一个清秀文静的女子。初识时,她谦虚而和善地打着招呼,我们之间,就像所有互相不熟悉而又懂得礼节的人一样,彬彬有礼地客气着。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她这样的文字:“刚刚还是艳阳天,出门却被一场暴雨截住不前,那雨阵尖尖的直削地面,溅起光亮又弹射开来,却没有尘土味。第二天去登花芭山俯瞰全城,虽觉无甚出彩,天色又泛白,却有些精趣的植物在旁搅得心意飞扬,空气中便叮铃起来。从华侨伯伯的杂货店买了罐装凉茶,坐在附近的公车站看那人来车往,忽就赖住了这街景。整排榆树齐齐的在头顶延展着,那热情是隔了层纸的,看得见腰肢绰约,倒也不捅破来迎你。”那文字里安静流淌的,是我喜欢的灵性与意韵,让我忽然很想走进她心的世界,并用手指,轻而小心地触摸。

一转眼近十年过去,我们虽然远隔两地,却一直心心相通。我后来每次去上海,都要和她小聚清谈,或约几个朋友一起欢聚浅酌。有时一个人静静坐着,会忽然想起上海的一个雨天,她撑着雨伞走过来,灰色的风衣,浅淡颜色的毛衣,精致的项链,秀气的高跟鞋,淡淡地笑着和我打招呼。于是令我很想穿越时光,回到那一刻,走到她的伞下,一起在雨中漫步。

L也是在挂职期间结识。那时工作中偶有接触,起初也都是淡淡的。直到有一天,他送我一本自己写的书。我在那本书中读到了他的静气,他的勤奋,他的执着。后来渐渐有了更多交流,更从他的身上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浦东人的自豪和责任感,不由得油然起敬。他会问我对浦东甚至对上海的印象,当我说出我发现的一些问题和弊端,他竟然会像这一切问题和弊端都是因他而起一样沮丧和自责,同时又非常自信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一定要相信。”其实我也是一个有着地域自尊的人,在上海期间,如果有谁说吉林省和长春市的问题和弊端,我也会像刺猬一样,不自觉竖起尖尖的刺来。虽然知道那些确实是客观存在,但内心深处,多么希望自己所在的城市、省份一切都可以好起来。在这一点上,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样的一种惺惺相惜,不自觉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在浦东挂职期间结识的朋友,有许多至今仍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些经历了岁月和空间淬炼的情感,令人感恩与珍惜,并和那座城市,更有了理不清的情感联系。

后来因为先生患病在上海治疗,又结识了中山医院的众多医护人员。先生治疗近两年,断断续续住院的时间总有一年多。我大多数时间都在医院陪护,从院长,到分管副院长,再到主治医生、护士长、护士,以及餐厅送餐的工作人员,都成为了亲切、亲近的朋友。永远难忘决定手术之前的那次会诊,樊嘉院长看过所有检查结果之后自信地说:“这个手术我们中山医院可以做。”那一刻,他自信的声音所给予的安慰与温暖,无法言表。及至后来,两次大手术,樊嘉院长和他带领的团队都是尽心竭力、全心投入,用他们精湛的医术和令人敬仰的医德医风,为重病的先生延长着生命。在中山医院期间,还遇到了一个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朋友—护士长李江。如今虽然经年不能见面,但每逢生日,我们仍然会在微信上互道一声:生日快乐!那一刻,嘴角上弯,心底的情谊温润如春水。

何止她,何止他,何止他们,和上海的情缘,真的与太多上海人有关。不知不觉间,这座城市,这座城市里的人,已经成为我生命里最珍贵的一部分,如同骨肉相连一般,不可分离。“有情人在上海”,真的可以算是有的吧。

曾经一度,我以为自己之喜欢上海,是因为她的“魔”,她是那么多面,有着太多内涵、太多潜流暗涌的变化,是一座不断成长的城市,永远古秀典雅,又永远生机勃勃。可当我写下这篇《情人城市》的时候,才知道,我与上海的情缘,更多的还是在一个“情”字,种种因缘交集,我在这座城市里留下了太多情感、太多牵连、太多回忆,那一幕幕亲切的场景、那一声声难忘的笑语、那一个个温暖的朋友……他们一直在那里,在遥远的地方,牵动着我的思念与挂牵。

那座城市。那些人。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94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