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滋味
周末时光总是可以更加丰富。夜幕降临之后,跑步三公里,再回到书房翻开书页:“几场梅雨,几卷荷风,江南已是烟雨迷离。小院里湿润的青苔在雨中纯净生长。这个季节,许多人都在打听关于莲荷的消息,以及茉莉在黄昏浮动的神秘幽香。”总是喜欢这样的文字,带着荷风一般的安静与幽香,让人变成夜色池塘里清幽的一枝,独自临风。
人到中年,更趋于静和简,在过于喧嚣的场合,有微微的紧张和不适,总是想尽快逃离。喜欢一个人在假日的午后,或信步,或读书,或在星巴克喝杯咖啡、在哈根达斯点一份冰淇淋,望着窗外静静发一会儿呆,那一刻,无论置身什么季节,竟都能感受到杏花微雨的惬意与芬芳。喜欢这样的话:“洗头,化妆,穿上侵满香气的衣裳,即使在没人看见的地方,心里也十分快活。”嗯,看来女子的心意是相通的,哪怕中间隔着千年之久的时光。
骨子里有对情谊的珍重与在意。先生在世时曾说我:“优点是重感情,缺点是太重感情,容易吃亏。”虽然他说的大多数话都非常在理,可是这一句我却一直不大接受。我一直不觉得太重感情算得上缺点,至于吃亏,吃点就吃点吧,古人不是说嘛:吃亏是福。
但当然,对感情也有自己的理解和原则。那一日读到一句话:“有时我们是某个人心中的须弥山,有时只是一颗尘土。”心里有微微震动。特意去查了“须弥山”的释义,网上解释说:“据《佛学小辞典》记载,须弥,山名,一小世界之中心也。”哦,当然,是这样的,“有时我们是某个人心中的须弥山,有时只是一颗尘土。”只是,我,我们,是哪个人心中的须弥山?
要爱,就去爱把你视为须弥山的那个人吧,无论友情,还是爱情,其实,也包括亲情。真的并不是所有朋友、爱人、亲人,都视你为须弥山。前人有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只“一”,可能太少了些,但其实真的不会太多。
又当如何去爱人?问问自己,哪几个人在你的小世界中心里面。再问问自己,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是的,爱是奉献。人到中年会懂得,这句话不是一句套话。
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陪伴并不是最长情的告白,用心才是。”深以为然。如果是没有用心的陪伴,恐怕不是最长情的告白,而是最漫长的彼此消磨吧。你若爱,便用心,用真心。你若不爱,就不要用所谓的“长情”去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消磨别人,也消磨自己。亲情、爱情、友情,皆不能外。
人到中年,许多事都会让人感到无奈。但总是可以送给自己两个字作为礼物:真实。
去年以来,自己从一个号称“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不知不觉转变成了一个视厨事为乐事的厨娘,其中之缘由,也是一个“爱”字吧。如今和老妈两个人相依为命,每当周末,亲手下厨做几个家常菜二人分享,看到母亲脸上的笑意,那是我心底最大的安慰。还有哥哥、弟弟几家,回到家里,吃到我亲手做的饭菜,那一刻,烹饪的不是菜蔬的味道,而是家的味道。还有亲切的朋友,约到家里小聚,家常菜加清淡酒,彼此的情谊,也会在一杯一盏之间,更加浓郁起来。
对于写作,不想用“热爱”来形容,其实写作于我,已如清水和空气,一直存在着,淡淡相守。在书写上不去追逐风尚和流派,只是从心而作,写最真实的内心,写最真实的生活。用清澈时光烹煮洁白文字,如果与有缘的人相遇,彼此交流一点心底真实的体会,便是文字的幸运,也是我的幸运了。
工作却想用“热爱”来形容。新年时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从那些音乐家的脸上,我读到了“热爱”。因为热爱,他们在演奏时是在用灵魂与音乐对话。也曾看到无论演奏什么曲子都表情木然的表演者,只是在机械地奏出音符,那些对音乐没有热爱的人,连自己都没有感染,又如何能感染别人。其实,不仅音乐如此,任何事业,能达到一定境界的,一定是有着灵魂的香气。
不知不觉,我在行政领域工作已经20多年了。曾经有朋友提醒我不要在文字里提及自己的职业,好像如果提及我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写作者了。我却不在意。何谓纯粹?只要真的喜欢、热爱,无功利之心,留清澈之意,就是纯粹了吧。如果在文字中连自己的职业都要躲躲闪闪刻意回避,我倒觉得反而不纯粹了。
真实地说,我热爱着自己这个工作。长春新区获批一周年,新区人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在新区建设和发展的路径上,我有着自己的职责与担当,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幸运。在新区获批一周年那天,恰逢大年初七、春分,食堂里为这三个重要的日子赶到一起而加了菜。加菜,这种感觉让人有家的温暖,其实,细想一下,一个团结和谐的单位,可不就是一个大家庭嘛。
那日读《我就是那》,书序有云:修行无须在山林。人到中年,愈发觉得人生真的是一场修行。这一场修行,与你置身山林还是闹市并无关系。我在这一场红尘修行中,经历过喜悦、提升、快乐,也经历过悲伤、挫折、痛苦,所幸的是在周围那么多温暖的人陪伴下,我没有被所有的伤痛击倒,而是愈发向往简单、素淡、洁白与清澈,安静而从容地一路走向曾经的初心,这或许是我红尘修行的最大收获。
中年,斟一盏清茶,这光阴的滋味,淡香悠长。
